各地“旅游一卡通”迭代升级,真能实现畅通无忧吗?
第2999期文化产业评论
今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拉动内需消费,国内多个城市纷纷推出文旅消费券。与此同时,在国家扩内需促消费政策鼓励下,各地与旅游景区密切相关的各种“旅游护照”“旅游一卡通”等旅游年卡(票)产品,也争相上线。那么,各地国内旅游年卡(票)有哪些?优惠力度究竟有多大?对促进旅游消费起到哪些作用呢?
作者 | 江宿珲(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鱼七七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945字 |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在商场购物,结账时服务员会亲切地询问你“有没有会员卡,可以打折哟”,经不住诱惑,办了;到机场乘机,乘务小姐姐告诉你可以赠送一张贵宾卡,凭卡享受优先登机,有光谁不沾,办了……不知不觉,你包包里银行卡、购物卡、会员卡、交通卡等已经卡满为患。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一种以解决因景区门票过高制约人们出游频率为目的,带有一定区域性、普惠性的营销产品悄然兴起。这也就是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今天要谈的“旅游年卡”,俗称“旅游一卡通”。
旅游年卡,是满足和刺激市民旅游消费需求的一项惠民政策,是拉动地方旅游经济一种重点手段,也是一种“先付后游”“以奖促游”的区域性旅游营销新模式。
在国内最早出现和使用的城市是陕西西安市。2005年,陕西省率先推出优惠旅游年票,并在西安首次发行,一年之内有效。年票涵盖了全省22个景点(门票总价680元),价格仅售出68元,倍受市民欢迎。
此后,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陆续在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市)旅游城市推广。旅游年票,也从最早的塑料卡片或纸质册子,逐渐发展为带芯片的IC卡,再到如今的电子卡。目前,国内发行旅游卡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主要有两个类别。一类是省级政府主导,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等部门集中采购,面向全省居民及特定群体免费或优惠发放的地方性旅游年卡。如,今年湖南面向全省居民免费发放3万张“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年卡。持卡者一年有效期内,可享受全省100余家优质景区门票免票或打折,并获得酒店、商场、餐饮等加盟商户折扣优惠。
△“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年卡
另一类是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主导,各级文旅主管部门(年卡管理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发行,具有区域普惠性惠民旅游年卡,主要针对本地户口市民及特定群体优惠,在使用时间或次数上有不同的限制。如,由河南省郑州市年卡管理办公室发行的“郑州旅游年卡”,市民只需花费100元购买该年卡,就可游览包括康百万庄园等30多家年卡景区和优惠合作景区。
△“郑州旅游年卡”样卡
△“99玩一城悠游长三角”旅游年卡样卡
△“锦绣江山全国旅游年票”样卡
综上而述,问题来了。目前,国内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旅游年卡推广使用情况如何?是否真的像发行方说的那样“畅游无忧”?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对近年来旅游年卡市场分析梳理,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
一是政策有支撑,但缺乏规范措施。近年来,国内旅游一卡通市场逐渐打开,尤其是它特有的惠民属性,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与认可。2015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及国家发改委联合文旅部等13个部委近期印发的《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等文件,均将推广实名制国民旅游卡、增加旅游一卡通和预付式旅游年票发行力度,列入了消费惠民措施中。
但是,就目前国内旅游年票(卡)开发和发行情况看,一般都是由地方旅游年票(卡)办公或相关旅游企业负责开发,在全国尚未建立形成一套完备开发、发行、使用等规范化管理措施,因为缺乏官方认证标志,导致部分市民和游客认为旅游年卡只有“门票惠民”的唯一功能,对其市场实用性、普惠性认知不高。
二是普惠性较强,但存在贪大求全。地方性旅游年票是一项政府惠民工程,目的是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共享文旅产业发展成果。就像陕西省,从2005年至今,15年间旅游年票的售价从最初68元/张,到今年98元/张,区间仅涨了30元左右,涵盖的景区也从最初的本地20家拓展至全国500余家。正因“加量不加价”,近年来陕西旅游年票销售一直很火。
然而,地方性旅游年票涵盖本地所有景区暂可理解,可以促进区域资源共享和客源互动,拉动消费内需。但有些地方,片面地拓展惠民区域,甚至向全国各地延伸,难免会陷入盲目求大、求全、求量的误区。这种做法,既不便于市民和游客选择,也会给后期使用和管理过程带来不确定因素。
三是年卡品类繁多,离“真通”尚需时日。当前,国内旅游年卡市场上,除了政府官方发行的旅游惠民卡外,带半惠民半市场化的品类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出品类多、数量大、品质不齐、夸大宣传等特征。虽然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一年至少有一两次出游时间,花一两百块钱办一张“一卡通”就可以游数百个景点,总的来说都不会亏。
但是,伴随着近年来市场的进一步激活,“一卡通”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面临推广使用不力和个别旅游景点“不畅通”等尴尬问题。例如,有的地方旅游年卡(票)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在发行过程进行虚假宣传,忽视发行主体及售后服务监管,造成游客投诉无门;部分合作景区缺乏契约精神,持年卡(票)游客被拒之门外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是企业参与度高,产品实用性不强。近年来,各地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或景区联合开发出不少银行旅游卡产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就是个具备预付功能的信用卡,因缺乏消费补贴回路,没过几年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另外,对于在旅行社报参团的游客基本上“用不上”,因为景点、食宿、路线等基本是旅行社说了算。
此外,因今年疫情期间发生多起旅行社与游客预付退款纠纷,国家文旅部及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出台的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管理措施明确规定,禁止旅行社和在线旅游经营者采取旅游预付费消费模式。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带旅游消费功能的银行卡,只是个锦上添花的寡头。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通过发行旅游一卡通产品,很好地实现了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互动;江苏省盐城市旅游年卡,自去年9月发行以来,得到了众多市民的支持和认可,截止目前已销售11万张。
对此,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要让“旅游一卡通”真正成为全民旅游时代的“通行证”,必须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继续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一是完善监管措施,提升产品品质。从国内实践看,旅游年票(卡)最早最好的发展区间是将它作为一项惠民政策,由各地政府主导,以授权主体开发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发行,本地市民认可度相对较高。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亟待从国家层面上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监管措施,并建立统一官方认证标准体系,对开发、发行、使用等主体依法进行规范,不断提升旅游年卡产品品质。
二是推动要素融合,避免各吹各号。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理念的推动下,服务业要素已经初步形成了“大融合”发展格局。当前,旅游卡功能较为单一,涉旅各要素间存在尚未完全形成合力。为此,开发旅游卡产品应在让利于民的前提下,重点围绕促进“门票经济”向“综合效益”转型,加强涉旅六要素市场资源有机融合,确保实现消费者、主办单位、景区等各方利益共赢。
三是创新产品组合,满足个性所需。纵观国内目前市场上发行的旅游年票(卡)产品,涉及的景区景点相对固化,虽说有些地区每年相应增加部分新景点,由于消费主体需求不同,出游频次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大大降低了年卡的实用性。各地发行主体应加强文旅消费趋势研究,创新产品内容组合模式,满足不同消费主体个性化需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消费热情。如,湖北推出的全国首张“大学生旅游年卡”,就是个典型的创新案例。
四是强化智慧赋能,适应消费习惯。当前,地方性旅游年卡智能化程度较低,在各种现代化智能终端上适配率较低,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消费体验。为此,应主动适应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以及信息化时代人们消费的新习惯,进一步加强旅游年卡智能应用程序研发力度,将旅游年卡打造成为“智慧旅游”环境下的独具个性的“一卡通”。如,河南省、海南省推出的“社保卡一卡通”旅游年卡,持卡人开卡一年内凭社保卡、和人脸识别免费一次或多次进入签约景区。
旅游一卡通,是国家实施文化和旅游惠民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国内文旅消费和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对各地加强文旅品牌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文旅政策持续推动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凸显。
近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由此可见,进一步提升“旅游一卡通”品牌的含金量和持卡通游体验,同样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破解的现实问题。